最初,庙号和谥号都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。比如,商朝创立时的庙号制度是极为严格的,历代帝王只有少数几位获得庙号。汉朝恢复庙号后,西汉的12位帝王中,仅有4位拥有庙号,其中包括汉景帝,他就没有庙号。
谥号方面,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的谥号也非常客观公正。例如,赵国的赵武灵王,他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大大提升了国家的力量,但晚年因继承人问题频繁动荡,最终以悲惨的方式死于沙丘。这种人物的谥号也就反映了他们的功过得失。
秦朝废除了谥号制度,汉朝恢复之后,谥号依然保持了较为客观的标准,尤其是除开刘邦和刘秀这两位开国皇帝外,其他皇帝的谥号一般都以“孝”字开头,目的是强调皇帝应该孝顺,并且以此为基础来评价他们的一生。例如汉文帝刘恒,他的谥号是“孝文”,其中的“文”字意味着“大道经天纬地,治国安民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汉朝的皇帝谥号通常只有两个字,这使得后人对汉朝皇帝的称呼更加简洁明了,比如“汉武帝刘彻”简称“武”,也就意味着他被赋予了“孝武”之谥。
然而,从唐朝开始,庙号和谥号的使用开始变得更为复杂。唐朝的皇帝为了彰显皇权,普遍使用庙号,而且每位皇帝几乎都有自己的庙号。例如唐高宗为其父李世民加上了“文武圣皇帝”的谥号,而唐玄宗更是在李世民的基础上为他加上了两次谥号,逐渐使得谥号的长度和华丽程度越来越长,甚至达到了一种滥用的程度。
唐宋时期,虽然庙号的使用仍保有一定的客观性,但随着政治集权的强化,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,谥号和庙号也开始变得愈加浮夸,甚至有时已经无法真正反映一位皇帝的实际功过。例如,唐玄宗在其父李世民的谥号上做了几次修改,使得他的谥号变得更加华丽,最终成了“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”。
明朝和清朝则进一步加大了这一现象,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,他的谥号多达21个字,包含了大量美誉词汇。同样,清朝的努尔哈赤,作为清朝的奠基者,他的谥号在经过多次修改后,达到了25个字的历史纪录。甚至,清朝的皇帝谥号普遍较长,字数多的有时甚至超过了明朝开国皇帝的谥号,形成了新的历史特点。
不过,尽管这些谥号的字数繁复且华丽,但我们通常会以最后一个字来作为该皇帝的“主谥号”。例如,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中的“高”字,是他功绩的代表字。类似地,努尔哈赤的最终主谥号“高”字,显示了他作为大一统开国皇帝的地位。
明清两朝的皇帝往往会使用年号代替庙号或者谥号进行称呼,这样既能够避免庙号和谥号滥用的尴尬,也能够让历史更加清晰易辨。例如,清朝的康熙帝,我们直接称其为“康熙帝”就非常合适,而如果以谥号简称“清高帝”或“清章帝”,则显得不够得体,甚至有些古怪。
总的来说,庙号和谥号的滥用尤其在清朝显得尤为突出,许多皇帝的庙号和谥号都是极度褒奖性质的,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的实际作为。就像道光帝的庙号“宣宗”以及其谥号“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”,虽然这些称号令人印象深刻,但实际上,它们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皇帝的具体功过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