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军官中,特别是那些直接隶属于皇帝的军官,他们的职级通常较低,但所掌握的权力却极为庞大。以明朝为例,兵部职方司郎中这个职位,其职能几乎相当于现代的参谋总长,然而,这个职位仅仅是正五品的官员,在地方上顶多也只能担任知府或州同的职位。尽管职级不高,但实际的权力却不可小觑。
在宋朝,这种现象更加明显。在宋朝,朝廷重文轻武的传统使得军官的地位显得尤为低贱。即使是太尉这样的高级武官,也被从三公的行列中踢了出去,变成了一个仅仅是名义上的高级武官。在《水浒传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,浦东巡检关胜征讨梁山时,他所带领的队伍中,竟然也有一个太尉在押送粮草,足见当时太尉职务的边缘化。
实际上,太尉的地位贬低,是从北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(1112年)开始的。当年九月,赵佶颁布了一道诏令,取消了“旧三公”的职务,包括司徒、司空、太尉等高官职位,都被彻底废除,甚至将其职能划归其他部门,这一举措打破了历代以来的惯例。曹操如果能看到赵佶的这一政策,定会感到震惊,毕竟他曾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,甘愿将大将军的位置让给袁绍,自己转任司空。而赵佶却轻易取消了曾经享有三公待遇的太尉。
尽管曹操见不到赵佶,梁山的众多好汉却生活在与赵佶相同的时代,而高俅那时候的太尉身份,也逐渐变得毫无权威。宋徽宗时期的太尉早已不再是名副其实的权力象征。在宋朝的朝廷中,实际掌握军权的人数众多,殿前司、侍卫亲军步军、侍卫亲军马军的都指挥使、副都指挥使、都虞候等官员被统称为“殿前九帅”,这些官员的职权虽大,实则每个人都可以被称为“太尉”。
展开全文
赵佶之所以在其政权之下仍旧对这些职位给予高待遇,是因为他深知,这些职位虽然看似权力不大,但在宋朝这个容许军队从事商业活动的时代,地方节度使和承宣使等职位能随意调动兵力,做买卖赚取油水,而殿前九帅们由于负责直接保护皇帝,日常事务繁忙且不允许从事类似活动,因此为了维持他们的忠诚和战斗力,才不得不给予更好的待遇。与此同时,赵佶还鼓励外任官员回京担任这些职位,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吸引力和地位。
从这一政策中,我们可以看出,像吴用这样的人物,凭借他的“武胜军承宣使”身份,级别虽低于殿前三司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,却依然具备不容忽视的地位。而那些地方上的安抚使如宋江、卢俊义,他们的职位也在殿前三司之下,但足够与太尉一较高下。在宋朝的官制体系中,地方节度使和承宣使的地位通常是平等的,甚至某些经略安抚使的级别超过了都指挥使。正如高俅虽然在朝廷中权力大,但面对一些地方官员,如种师道等,他也不得不低头。
此外,像林冲这样的武官,虽然没有直接的兵权,但他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,显然也属于高层人物。他与高俅的“交情”便可见一斑,林冲在买宝刀时,心中所想显露出他与高俅之间并无明显差距。如果林冲的地位较低,他是绝不会如此轻松地与高俅借刀的。
同样,林冲的收入与地位也相当高,根据当时的制度,正五品的武官每年的收入大约为一千九百多贯,而他能够拿出一千贯购买宝刀,正符合当时武官的收入水平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,林冲在军事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。
而林冲与高俅之间的互动,也暴露出宋代官员体系的一些不公平。尽管高俅有权干预某些事务,但他也并非能够轻易左右林冲的命运,尤其是当林冲犯错时,他也只能将事情送交开封府尹处理。这与低级武官的境遇截然不同,低级武官一旦犯错,可能直接就会被打死,而高层武官则享有更多的宽容和程序。
从这些例子中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,宋朝的军官体系虽然表面上看似层次分明,但实际上,却充满了复杂的权力博弈和微妙的社会阶层划分。林冲虽然没有直接的权力,但他的地位并不低,足以影响他在整个社会中的处境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