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游记略讲》第二回 22、如何观幻(二) (主讲人:嵇尚强)

《西游记略讲》第二回 22、如何观幻(二) (主讲人:嵇尚强)

其次,筋斗云的功夫比起须菩提之前介绍的神仙驾云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神仙驾云的时候还要跌[diē]足而起,先结个跏趺[jiā fū]坐,生起禅定的境界,但是孙悟空完全不要,他只要将身一抖,跳将起来就行。这个方法真是不受地理时空的限制,可谓随叫随到,实在是好极了。

既然筋斗云这么好,妙观察智生起以后幻观法门可以迅速成就,有人就要问了:用妙观察智修习幻观法门,这个方法,佛有没有讲过?换句话说,这个方法的来处是否正宗?告诉大家,这个方法不但十分简洁,而且有据可查。它的来处就是《圆觉经》。下面请大家打开《圆觉经》,还是在普贤菩萨问法这一章,在本章末尾佛给大家开示了幻观修法的最高层次,也是最简单的方法。这种方法就是用智慧来修,而这种智慧就是妙观察智。

【善男子,知幻即离,不作方便,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】

“善男子”,佛告诉普贤菩萨,“知幻即离”,世间法,出世间法,没有一样不是幻的。知道了一切皆幻,那么幻就已经被你觉察出来了。觉察出幻以后怎么办?幻既然会生起,自然会离开,你不理它,它就走掉了。“不作方便”,不需要另外求什么方法,不需要用临时的手段去赶。

“离幻即觉”,不去留住幻,不去与幻做斗争。换句话讲,不被虚幻的场景所骗,不留住虚幻的妄念,那么现前就是本来清净,自性觉悟的境界。

不将幻法认作真实,而是识取本自清净的觉性,识取了以后肯定,于此本来清净的觉性坦然安住,“亦无渐次”,这样的修法最为直接,彻底究竟。

讲到这里有人就要说了:佛讲的的确很好,道理我也懂了,不过,回去之后我还要慢慢修。遇到这种人有什么办法呢?只好跟他讲:你说的对,慢慢修吧,修到海枯石烂,总有一天会修到的。学佛要有气派,佛告诉我们:觉知万法的虚幻,现前就是幻观,一点也不要去修,只要能生起妙观察智,妙观察智现前,眼前的场景便都成了幻境。为什么呢?根据唯识学的教理,妙观察智有一种作用,就是善观诸法自相。诸法的自相是什么?龙树菩萨说:“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,是故知无生”。诸法自相是无生,无生也就是幻生,没有实在的生。

另外,佛在《圆觉经》中所讲,用智慧观察万法,这种修习幻观的方法,在后世高僧所著的《恒河大手印》中得到了强调。《恒河大手印》里有一句话:“念之起灭同时,如水上绘图,即绘即消,本皆清净。”帝洛巴尊者告诉我们:当境界出现,你要觉知出幻,知道它是假的,随后不住于幻,不将幻境视作真实,那么其幻自灭,不留痕迹,这就是“念之起灭同时”。话讲到这里,有人就要问了:圣人所讲的道理与我的现实体验配合不上,为什么每当境界出现,我的感受却是十分实在,觉得它是真的呢?原因有两点,一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觉悟,生不起妙观察智,不晓得一切法是毕竟的空,究竟的无,切实的不可得。二是因为自己著相的习气太深,现象境界一旦现起,意识的心就会黏了上去。

凡夫也好,修行人也罢,大家都有妄念,也都会遇见不同的现象境界。当境界现前,要有两种反应:一是要晓得境界是幻,二是要提醒自己不住境生心。如果不晓得境界是幻,反而在细枝末节上修剪,生起一个妄念我就生起一个法来对治,生起两个妄念我就生起两个法来对治,如此修行,就会十分繁琐,实在是太难,太难了。

经文看到最后,需要强调一点,佛说“离幻即觉”,所谓“离幻”并不是要你躲起来,躲到一个没有幻的境界里去。佛只是教你不要被幻境欺骗,不要在幻境生起来的时候将其认做是真。在一开始的时候,佛告诉我们:“一切众生种种幻化,皆生如来圆觉妙心”,幻境既不可怕也不讨厌,因为幻境的根本是如来圆觉妙心。是自己的觉性照出了虚幻的境界。所以虚幻的境界与清明的觉性,两者不可分割,只要认清了就好。

【师徒们天昏各归洞府。这一夜,悟空即运神炼法,会了筋斗云。】

“运神炼法”是指尝试用妙观察智修习幻观法门。用妙观察智修行,成就会非常迅速,所以孙悟空一夜之间,掌握了幻观修法。

【逐日家无拘无束,自在逍遥。】

掌握了幻观修法有什么好处?“幻灭觉圆满”,这样的境界就是此处所写“无拘无束,自在逍遥”。

【一日,大家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。】

从这一段开始,讲孙悟空闯祸的事情。人生就是这样,当你得意洋洋,没有顾忌的时候,灾祸就会降临。这里写悟空与师兄们在松树下会讲,所谓“会讲”就是聚会讨论,用现在话说就是闲谈、聊天。大家聊天平时都聊些什么?不是饮食男女,就是人情是非,讲来讲去无非这两样主题。

【大众曰:“悟空,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?前日师父传与你的变化之法,可都会么?”】

孙悟空被须菩提看重,传了他筋斗云的大法,他也学得很快,所以有一天师兄弟们聚到一起,大家忍不住的问起:师父传的那个法,你学得怎么样了?

【悟空笑道:“不瞒诸兄长说,一则是师父传授,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,那几般儿都会了。”】

孙悟空为什么会笑?因为他得意了起来。古人讲“得意忘形”,人一旦得意就会忘形,忘记了对现象境界的觉照。忘形之后就会放下防备,放下防备就会中了他人的算计,不知不觉进入人家布好的圈套。

【大众道:“趁此良时,你试演让我等看看。”】

趁此良时就是趁着你没有防备的时候,灾祸就来了。灾祸一般不会发生,只要你时刻警惕,灾祸就算有了苗头也会因为机缘不够不能显现。但是现在,孙悟空在众人的吹捧下放下了防备,失去了警惕,所以灾祸马上就要来了。

【悟空闻说,抖搜精神,卖弄手段道:“众师兄,请出个题目,要我变化甚么?”】

孙悟空七十二变的修法,诀窍就是不住于相。当此心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幻相上,清净心就可以得到保养。保养清净心会得到附加的效益,效益就是神通。

提到神通,这实在是一件吸引人的事。但是大家要知道,神通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现象,《金刚经》里讲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通过修习某种法门,因此法门而入定,在定境中恢复了生命本有的功能,人就会发起神通。神通发起之后不可以随便使用。佛教戒律规定,如果一位比丘静修之后发了神通,在禅堂上显露神通,一旦发现就要迁单离开,就是赶出山门。

曾经有一位比丘在禅堂里打坐,发了神通,很高兴。半夜的时候,大家还在用功,因为出家人有过午不食的规定,所以他看邻坐的师兄肚子饿了,于是问他:你想吃东西吗?已经凌晨十二点了,厨房早已关门,哪有什么东西可吃。所以师兄回答:没有东西吃。但是这位比丘晓得厨房里还剩几块锅巴,于是告诉师兄:厨房里有锅巴,你吃吗?师兄回答:要吃。结果比丘把手一伸,厨房里的锅巴就被拿了出来。此时当家的大和尚坐在方丈室内,并没有在禅堂,但第二天却告示大众:昨天禅堂有人犯戒,站出来!碰到大和尚执法,这位比丘没有办法,只好规规矩矩的站了出来,之后被迁单赶出山门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